为君者,如果能有这种理念并诉之于实践,他便有资格成为人君,也有资格统一天下,而且能够统一天下。
[17]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一章。[4]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六章。
……故曰,徒善不足以为政,徒法不足以自行。四、民贵君轻理念 孟子有著名的民贵君轻之说,这不仅是他的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,而且是他的一个最基本的政治理念。舜是孟子所理想的圣王,舜之所以为舜,就在于:舜明于庶物,察于人伦,由仁义行,而非行仁义也。这种关系正是政治结构中的主要关系。另一种理解则将孟子的这一说法同近现代西方的民主政治进行比较,认为有民主思想或民主思想成分。
匠人斲而小之,则王怒,以为不胜其任矣。但是,其中有没有民主思想的某些因素呢?这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。清人魏源作《孟子年表》,又著《孟子年表考》,根据《史记索引》所说孟子死于周赧王二十六年,即公元前289年之说,又根据《阙里志》孟子活了97岁之说,进行推算,认为孟子生于周安王十七年,即公元前385年(杨伯峻先生的《孟子译注》采用此说)。
即使是子思生于伯鱼死去的同一年,也是在孟子出生后的第二年就死了,不可能成为孟子的老师。等到举行葬礼时,四方的人都来观礼,太子容色悲凄,哭泣哀痛,吊丧的人非常满意。孟孙氏一支散落到邹地,也是完全可能的。一个说受业于子思之门人,一个说受业于子思,究竟哪一种说法是真实的? 据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说,子思的父亲伯鱼(即孔子的儿子),死于孔子之前,当时孔子70岁,即公元前482年。
又问:谁能统一?孟子道:不嗜杀人者能一之。[10] 毛奇龄《四书賸言》所引。
因此,孟子才如此重视。子思的主要著作是《中庸》,宋以后被列为四书之一。正如大匠(即技术高明的匠人)不为拙劣的工匠改变规矩,羿(即传说中的神射手)不为拙劣的射手改变靶子一样,教育也是有严格标准的。太子听了这些话,不敢决定,请然友再次去请教孟子。
正好相反,孟子是很坚持原则的。[21]《孟子·离娄上》二十三章。孟子到齐国后不久,燕国发生了禅让之事,燕王哙将位让给了他的国相子之(公元前316年)。家庭教育是一个人一生成长的关键性环节,孟母的身教、言教和环境教育,对于孟子的成长,无疑具有奠基的作用。
就在这种情况下,孟子每到一国,不顾别人的反对,以唐虞三代为理想社会,以仁政德治为当务之急,其说与其所说的对象不合,是可想而知的。子思的这些言论对孟子肯定有影响,并且在孟子身上得到进一步发展。
然友传达之后,孟子回答说:问得好啊。比喻确实是孟子运用最多也是最重要的表述或辩论的方法,也是中国哲学不同于西方哲学的逻辑方法。
孟子从这件事果然受到深刻教育,铭记在心,从此勤学不息,终于有成。邹离鲁国曲阜很近,孟子曾说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[5]。[42]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十一章。[22]《孟子·尽心上》四十一章。据说,孔子有弟子三千,通六艺者七十二人。在乐正子的建议下,鲁平公要会见孟子,却因宠臣臧仓的谗言而中止。
子哙不得与人燕,子之不得受燕于子哙。[9]《孟子·离娄下》二十二章。
书中与其他弟子的问答大都称子,如乐正子、公都子、屋庐子、徐子、陈子等等,而只有万章、公孙丑直称其名,这说明《孟子》中的对话是由他们二人记述的。但是,你们却杀死他们的父兄,捆绑他们的子弟,毁坏他们的宗庙,搬走他们的宝器。
这时,孟子约55岁,即公元前319年左右。子思和孟子都是法先王的,而荀子是法后王的。
但这样一来,引起各诸侯国的不满,赵国联合其他诸侯,准备伐齐救燕。那么,孟子的母亲死于何地?据刘向《列女传》说,孟子在齐国时有忧色,曾抱着柱子叹息,孟母见之,即去看过儿子。[35]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十五章。就在这种背景下,孟子开始了他的周游列国之行,希望能通过游说,实现他的主张。
但是,只有在一件事情上,孟子的谈话与齐国的军事政治发生了直接的关系。不管按照哪种说法,在孟子时代,邹都是属于鲁国的。
当弟子向他提出这个问题时,他回答说,所谓不孝者有五,而匡章一件也没有,匡章之所以背上不孝之名,只是因为子父责善即父子之间以善相责而引起不愉快,这不能说是不孝。在路上,他很有感慨地说:五百年必有王者兴,其间必有名世者。
宣王很后悔,说:吾甚惭于孟子。对于忠臣的这个解释,表现了儒家的政治态度,同时也是对阿谀奉承的佞臣的一个严厉批评,更是子思人格的写照。
[51] 赵岐认为,上引孟子的话,虽是说《诗》,却又不止于说《诗》,它其实是理解孟子本人著作的重要方法。《孟子》中出现过的,至少有十几人,其中,乐正子、公孙丑、万章、公都子、陈臻、陈代、彭更、屋庐子、桃应、孟仲子、徐辟、充虞、咸丘蒙等人是比较著名的。他认为,对于无道的国家是应当讨伐的,但只有仁者之师才有资格讨伐。孟子无所顾忌、善于辩论的性格和风范也得到了充分的表现。
所谓或曰者,是说有人这样说,或有这样一种说法,但不能肯定其确实如此。[8]《孟子·离娄下》十一章。
但滕国毕竟是一个小国,夹在齐、楚之间,很难有所作为。按照朱熹的解释,第三乐即教育英才之乐更加重要,可谓圣人之乐。
意思是,政权掌握在三桓之一的季孙氏手中已经四代了,因此,三桓的子孙快衰微了,事实上,进入战国以后三桓的子孙果然衰微了,并且散落到各地,用赵岐的话说,既已衰微,分适他国。按照礼的要求,入门时先要问一声有没有人,上堂时要把声音放大,入户时则要眼看脚下,给人家留出准备的时间。